清宫——皇帝使用的极品印章3
图片
田黄三联章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田黄三联章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御笔之宝图片
图片
九龙云纹纽方形玺
巴黎德鲁奥拍卖行
清乾隆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以 1.06亿港元成交。公众号:人二图片
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以1.61亿元成交。
图片
清乾隆 乾隆帝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以9148万港元成交。
图片
乾隆三年(1738年)制 铜点金异兽钮“乾隆御览之宝”宝玺以1.10975亿元成交。
图片
清乾隆51年(1786年)御制白玉交龙钮“信天主人”宝玺以9430万元成交。
图片
清乾隆 御制碧玉“三希堂”葫芦形宝玺,以9890万元成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清雍正
寿山芙蓉螭钮「宝亲王宝」玺
「尔矩作」款
印文:宝亲王宝
3.2×3.2 cm H:5.2 cm
RMB: 1,000,000 - 1,500,000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物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件从海外回流的旧藏田黄螭龙之乾隆万寿山勤政殿相关雕刻作品,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带着岁月的痕迹和传奇的故事,重回祖国怀抱。
图片
这件田黄雕刻作品选材极为考究,田黄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其质地温润细腻,色泽柔和,如阳光般温暖的黄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件作品所用田黄,石质纯净,纹理清晰,萝卜丝纹细腻流畅,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其珍贵与稀有。
图片
图片
雕刻工艺更是巧夺天工。主体刻画的是乾隆万寿山勤政殿,殿宇建筑布局严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皆栩栩如生。每一根立柱都雕刻得笔直挺拔,上面的雕花细腻精美,展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殿顶的琉璃瓦,在雕刻师的精心雕琢下,仿佛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人不禁联想到昔日皇家宫殿的金碧辉煌。
图片
而最为出彩的,当属环绕在殿宇周围的螭龙雕刻。螭龙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欲飞,有的盘旋嬉戏,有的怒目而视,仿佛在守护着这座象征着皇权与威严的宫殿。它们的鳞片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一片都清晰可见,龙须随风飘动,眼神灵动而有神,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这些螭龙雕刻不仅展现了雕刻师精湛的技艺,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与敬畏之情。
图片
据考证,这件作品极有可能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宫廷御制珍品。万寿山作为乾隆时期重要的皇家园林,其勤政殿更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件作品或许是为了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是作为宫廷装饰而精心制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图片
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动荡岁月里,这件珍贵的文物不幸流落海外。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它历经辗转,成为海外收藏家的藏品。尽管被妥善保管,但远离故土的它,始终承载着国人对它的思念与牵挂。
图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海外文物回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无数文物工作者、收藏家以及有识之士,怀着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执着,通过各种途径和不懈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件田黄螭龙之乾隆万寿山勤政殿雕刻作品的回归。
图片
它的回归,不仅是一件文物的归来,更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从文化层面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哲学价值,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乾隆时期的皇家风范和文化底蕴。从艺术价值而言,它为研究古代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同时,它的回归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热情,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双螭纽“圆明园”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6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2.5厘米。
雍正帝此玺所指圆明园专指康熙帝的赐园而言,并不包括后来并入的长春园和绮春园。
图片
图片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玺】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厘米见方,通高7厘米,纽高4.5厘米。
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动。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奉旨……苍龙教子钮图书镌'雍正宸翰’。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镌'雍正宸翰’四字,配做一锦匣,怡亲王呈进。” 此宝经常与“朝乾夕惕”或“亲贤爱民”相配,钤于雍正帝御笔书画之上,印迹至今多有留存。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厘米见方,通高11.5厘米,纽高6厘米。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宝四周浅浮雕夔龙纹饰,上部海水行龙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细。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厘米见方,通高15厘米,纽高6.5厘米。
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浮雕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36)“正月十七日,懋勤殿首领太监苏培盛交出寿山石夔龙钮宝一方,上书朱字'雍正御笔之宝’。奉旨:篆样呈览过再镌刻。钦此。于正月十九日翰林张照篆样一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一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一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一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张照篆样文范,但笔划微细,照袁景邵篆书的笔画另篆。再,滕继祖篆样上'之’字篆法好些,问张照'之’字篆法有何讲究。钦此。于正月廿二日翰林张照篆样二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三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三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三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准张照古篆'雍正御笔之宝 ’,将'之’字下横取平,选吉时照样镌刻。钦此。于正月廿九日刻得。怡亲王呈进讫。奉旨:将此宝好生收着。钦此。”可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正月,是雍正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宝玺中最早完成的。宝文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翰林张照撰写,并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局部修改。为雍正宝玺中的重器。
图片
图片
【碧玉虎纽“宝亲王宝”、“长春居士”连珠玺】清·雍正,碧玉质,虎纽。篆书。面宽1.1厘米,全长2.7厘米,通高1.5厘米,纽高0.9厘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双兽纽“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6厘米见方,通高9.2厘米,纽高4.5厘米。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奉旨:镌'亲贤爱民’,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镌'亲贤爱民’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此宝为雍正帝御极后的自箴之作。其一向以为君者当以亲贤为治国之本,以爱民为立政之基,尤其甫乘大统之际,更时刻不忘,以此作为律己待人之警言。与清朝皇帝一贯提倡的“敬天法祖亲贤爱民”的政纲正相吻合。
图片
图片
【寿山石双螭玦纽“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4.3厘米,长9.4厘米,通高4.5厘米,纽高1.8厘米。
“兢兢业业”语出《尚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意思是说“为人君当兢兢然戒慎,业业然危惧。言当戒慎,一日二日之间而有万种几微之事,皆须亲自知之,不得自为逸豫也。”雍正帝时自谓:“宵旰焦劳,无日不兢兢业业也。”又言:“圣祖仁皇帝所以乾健日新,为万世立极也。朕兢兢业业永怀绍庭陟降之义尔。”他颇引以为自豪者惟此耳。“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该玺刻于雍正帝即位后不久。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奉旨:两边磨去些,镌'兢兢业业’。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镌'兢兢业业’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该玺为雍正帝自励自勉之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玉盘龙纽“大清受命之宝”】清·崇德,白玉质,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本字。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
图片
图片
“所乐自在山水间”玺,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4.5厘米。
此玺为晚清敬懿皇贵妃的闲章,与“敬懿皇贵妃之宝”、“静者之怀和若春”玺共为一组,储于一木匣中。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初以嫔侍奉同治帝,同治十三年(1874)由瑜嫔晋封为瑜妃,光绪二十年(1894)又晋封为瑜贵妃,宣统继位后晋封为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被末帝溥仪尊封为皇考敬懿皇贵妃,是小朝廷时期著名的四大太妃之一。她天资聪颖,能画山水,墨笔作兰、自题小诗,常署“懒梦山人”之款,《清宫词》中有专门咏她的诗篇:“懒梦山人冰雪姿,婕妤宠幸冠当时。焚香绣佛应多暇,自绘林峦缀小诗。”才学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其一生共刻制过七八十方印章,数量之多仅次于慈禧太后。
图片
图片
“大清皇帝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5.6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黑漆木匣承之。
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新政与立宪成为国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国家机构围绕着君主立宪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转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宝”便制作于这一时期,似应钤用于新政或立宪后向中外颁发的文书上,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钤用的文件。而此宝本身也无使用痕迹,刻宝时所着墨迹如初,抑或是预先制作,还没有来得及使用,预备立宪便宣告破产,故而被束之高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同道堂、御赏”玺,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漆盒内。其中“同道堂”玺,青田石质,光素,篆书。面2厘米见方,通高8厘米。“御赏”玺,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厘米,长2厘米,通高5厘米。
两玺原是咸丰帝奕詝所用的闲章。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太后控制,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图片
图片
“咸丰鉴赏”玺,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厘米,通高3.1厘米,纽高1.5厘米。
此种圆形“××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咸丰御览之宝”,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厘米,长9厘米,通高13厘米。
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 “惟清”、“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宝玺。
图片
图片
“克敬居”玺,清咸丰,田黄石质,瑞兽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厘米,长4厘米,通高4.8厘米,纽高2.8厘米。
“克敬居”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内,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帝在同道堂为道光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居住于此,故这里与咸丰帝有关的遗存较多。其中咸丰帝御笔楠木填石青满汉文“克敬居”匾就悬挂在这里。“克敬”语出《尚书·太甲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即天于人无亲疏,惟敬能亲。居名“克敬”,并刻此玺,反映出咸丰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图片
图片
“咸丰之宝”,清咸丰,墨晶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2厘米见方,通高12.3厘米,纽高5.7厘米。
图片
金满汉文成嫔册,清咸丰,长22.3厘米,宽10厘米。
册为黄金质。共四片,每片为长方形,由金环相连。左为满文,右镌汉书。
妃嫔是皇帝妾侍的统称。清文宗奕詝(1831—1861年)是清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即位,年号咸丰,在位11年。此金册为咸丰元年(1851年)尊封道光皇帝之成贵人为皇考成嫔时所发。
图片
图片
“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清同治,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4.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慈安端裕皇太后之宝”,为同治帝给慈安皇太后上徽号时所制作的徽号宝。慈安端裕皇太后,钮祜禄氏,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咸丰帝为皇子时即侍奉于潜邸。咸丰二年(1852),被封为贞嫔,不久晋封为贞贵妃,后又立为皇后。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曾在同光年间与慈禧太后一起两度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崩逝。其徽号在同光年间累有叠加,同治帝继位时尊称皇太后,加徽号“慈安”,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大婚时又加徽号“端裕”。此宝就是同治帝大婚加“端裕”徽号时为其制作的。
图片
图片
“同治尊亲之宝”,清同治,水晶质,连环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8厘米见方,通高5.2厘米,纽高2厘米。
同治帝宝玺。此宝用一块水晶雕制,尤其是桥纽及连环,雕刻难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难得。此宝曾钤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乐图》以及咸丰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图片
图片
“珍妃之印”,清光绪,金质,龟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1厘米见方,通高11.5厘米,纽高8厘米。
此印印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珍妃之印”四字。清代后妃中被封为珍妃者,除光绪帝珍妃他他拉氏外,还有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其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晋封为珍妃。从此印的纽式、印文风格分析,当是光绪帝珍妃之印,是反映晚清后妃册封制度的重要典章文物。
图片
图片
青玉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9.4厘米,纽高5.1,印面12.9×12.9厘米。清宫旧藏。
此印为青玉质,交龙纽,“宣统御览之宝”阳文镌刻。
《宣统宝谱》录“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印文大小尺寸不等。这是其中较大的一方,曾钤于溥仪御览过的字画上。
图片
寿山石“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14厘米,印面7.9×7.9厘米。清宫旧藏。
玺印寿山石质,“宣统御览之宝”阳文镌刻。
溥仪有“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此为其中之一,用于他御览的书画上。1923年,在不断有宫内器物与古玩字画被盗流散到市面或抵押到银行的情况下,溥仪召集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开始清点宫藏字画。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之宝’,登记上账。谁知这一清点,引起了满城风雨。当时,我却不知道,不点还好,东西越点越少,而且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
图片
图片
“珣皇贵妃之宝”,清宣统,金质,蹲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厘米见方,通高12.8厘米,纽高4.1厘米。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珣皇贵妃之宝”六字,为晚清册封宝印。珣皇贵妃,同治帝妃,大学士赛尚阿之女,最初封为珣嫔,后晋妃。光绪二十一年(1895)晋封为珣贵妃。宣统继位后尊封为皇考珣皇贵妃。1913年加封为皇考庄和皇贵妃。1921年去世。此宝即是宣统初年尊封其为珣皇贵妃时所制作的。
图片
图片
“无逸斋精鉴玺”,清宣统,象牙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厘米,长4.9厘米,通高5.9厘米。
无逸斋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东院,清代末帝溥仪在宫中居住时可能用于存放书画等艺术品,故有“无逸斋精鉴玺”之制作。宣统“无逸斋精鉴玺”共有两方,小朝廷时期,曾对收藏于宫内的古代书画进行过清点,钤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等玺。此玺即是其中之一,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重要标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青田石“马衡”章,近代,马衡篆刻,印面边长4.9厘米,通高4.9厘米。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顶款。印文篆体,白文,右起横读“马衡”二字,印面有阴线界栏。顶款阴刻楷书体“余于印石中最爱青田,见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来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诚庸人自扰也。此石为八年前所买,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属题榜,无适当之印,遂仓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
图片
图片
【青玉云龙纽“传心基命”玺】
“传心基命”玺,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厘米见方,通高7.3厘米,纽高3.1厘米。
“传心”,指继承古代贤王圣哲之心法,宫中一处名为传心殿的宫殿内所祭祀的对象为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即可为证。“基命”,语出《诗·周颂·昊天有成命》“夙夜基命宥密”,原是颂扬周成王为继续光大文武之业而竭尽心力,后多用于颂扬帝王之德。嘉庆帝以此为文刻玺,自有其深意。
此玺与“嘉庆御笔”、“毓庆宫”相配成一组,并刻制了多套,是嘉庆宝玺中同一玺文复刻较多者,原存嘉庆帝做皇太子和继位初期所居住的毓庆宫内。通过与之相配的其他二玺,可以略窥嘉庆帝毓庆宫时期生活之一斑。在这里,他一方面要进行一些艺事活动,怡情翰墨,故有“嘉庆御笔”之玺;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治国方略,故有“传心基命”之玺。嘉庆帝自己也说:“传心基命,帝心之宥密可见。”其所传所基者何心何命?当然是圣人之心、乾隆之命。此时的嘉庆帝对乾隆帝的成命奉之若天,同时亦图有所振作,此正与周成王以自身的努力使文王、武王开创的基业得以发扬传承的事例相若。可以说,这方宝玺基本反映了嘉庆帝毓庆宫受教阶段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图片
图片
图片
【昌化石雕云龙“惟几惟康”玺】
“惟几惟康”玺,清嘉庆,昌化石质,随形雕云龙方形玺,汉文篆书。面7.1厘米见方,通高14厘米。
“惟几惟康”语出《尚书·益稷》:“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盖言人君奉天命以临民,安其位者,惟在慎几,惟在慎微。嘉庆以“惟几惟康”为治世之要道,故刻之于玺,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
图片
图片
【青玉蹲龙纽“珠林三编”玺】
“珠林三编”玺,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厘米见方,通高5厘米,纽高2.2厘米。
“珠林三编”是《秘殿珠林》三编的简称。《秘殿珠林》是内府收藏释道题材书画的著录书目。乾隆九年(1744)和五十八年(1793)分别有初编和续编。嘉庆年间,又收集前编、续编所未载入的顺、康、雍、乾四朝宸翰千余件,嘉庆帝御笔书画、臣工所进及旧编缺略者又千余件,编辑而成《秘殿珠林》三编,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凡例”所定诸玺使用情况为“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笔则用'珠林三编’……'秘殿珠林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凡五玺,又加'珠林三编’,以示别于续编。”此同样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标志性宝玺。
图片
图片
【青玉蹲龙纽“宝笈三编”玺】
“宝笈三编”玺,清嘉庆,青玉质,蹲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厘米见方,通高5厘米,纽高2.3厘米。
“宝笈三编”即《石渠宝笈》三编的简称。此玺是《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内府收藏书画作品必钤宝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规定:“恭遇列圣宸翰、皇上御书则用'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秘殿珠林所藏’或曰'石渠宝笈所藏’凡二玺。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或曰'秘殿珠林’、或曰'石渠宝笈’,凡五玺。又加'珠林三编’或曰'宝笈三编’一玺,以示别于续编。”此为鉴别清宫书画收藏的标志性宝玺。
图片
图片
【“嘉庆鉴赏”玉章】
“嘉庆鉴赏”玉章,清嘉庆,通高4.2厘米。
图片
图片
【嘉庆帝“三希堂精鉴玺”组玺】
“三希堂精鉴玺”组玺,清嘉庆,计三方。“三希堂精鉴玺”,白玉质,狮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厘米,长4.4厘米,通高4.2厘米,纽高3厘米。“宜子孙”,青玉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9厘米见方,通高2.3厘米,纽高1.1厘米。“嘉庆鉴赏”,青玉质,螭纽圆形玺,汉文篆书,直径3.1厘米,通高4.2厘米,纽高1.1厘米。
此三玺为嘉庆帝著名的鉴藏类宝玺, 相互配套使用,共贮于一紫檀木匣内。三玺主要钤盖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之上,具体使用情况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的“凡例”中有明确说明:凡古今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可知《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古今臣工的书画作品上都钤有嘉庆帝的这套“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玺。显然,嘉庆帝这套宝玺完全仿自乾隆帝的“三希堂精鉴玺”组玺,但二者仍有细微差别,这是鉴别清宫书画收藏著录情况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寿山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
“恭俭惟德”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
“恭俭惟德”语出《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盖言谦也;恭俭惟德,无载而伪,盖言德也。”道光《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卷三二在引述这段话之后,又进一步申明为政之要,首尚节俭:“在内则节身谨度,屏去浮华,崇尚恭俭,而忠良任之勿贰,谗佞去之勿疑,虚心礼下,常念满损之戒。”充分显现出道光帝对节俭的重视。他认为作为帝王治理国家,重要的是节用和爱人。所谓节用,就是要汰除奢华,节所当节。帝王治国,要量入为出,皇室的一切费用,都要以节俭为要,有用有节,不伤财,不害民;要理顺财政,将节俭开支形成制度,只有这样,国家有事,才不会忧虑国库空虚。继位以后,道光帝又着重把节俭从经济角度引申到治国之道中去,作为修身图治的必要措施,力求贯穿于施政中,并谕令把节俭作为制度和治国的原则固定下来,使其成为振兴王朝的永久图治之道。在道光眼中,节俭不仅是一项经济措施,同时也是他的施政纲领,是他要推行的节俭政治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倡节俭,道光帝还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衣食俭朴,裁减贡物,力戒宫廷浮华,几十年如一日,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曾有记载:“宣宗御宇三十年,服用之俭,为史册所罕见。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于是大臣效之,亦缀一圆绸膝间。”其节俭程度在有清一代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此玺是反映道光帝节俭思想的重要实物。
图片
图片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玺】
“政贵有恒”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通体雕云龙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厘米见方,通高9.9厘米。
“政贵有恒”语出《尚书·毕命》周康王向毕公语:“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将“政贵有恒”刻成宝玺,表明道光帝继位后对国家政策保持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看法,与清帝一贯遵循的“法祖”政纲正相一致。
图片
图片
【“道光御览之宝”印】
“道光御览之宝”印,清道光,通高9厘米,纽高4.4厘米,印文11.4厘米见方。
图片
图片
【牙刻“无逸斋精鉴玺”】
牙刻“无逸斋精鉴玺”,清末,通高7.75厘米,印面3.1×1.7厘米。清宫旧藏。
印为长方形,篆字二行各三字,阳文。印体光素,阴面刻工精细。
在紫禁城和畅春园均有无逸斋,溥仪在他的自传中记述说:“过不多天,我住的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的窗户上又发现了火警,幸好发现得早,一团浸过煤油的棉花刚烧着,就被发现了,未致成灾。”只怕是溥仪记错了,他的这个小小的书房现已无存。此印常钤于溥仪鉴赏过的古书画上。
图片
图片
【鸡血石“怡情悦性”玺】
“怡情悦性”玺,清晚期,鸡血石质,随形光素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8厘米见方,通高5.8厘米。边款“臣吴永恭制”。
慈禧太后宝玺。从边款可知此玺为吴永刻制进呈之物。吴永,浙江吴兴人,同治四年(1865)生,童年时家道殷实,先后就读于刘复初、郭绍先、郭嵩焘等名师。“涉猎经史之余,工绘事,通音律,摹刻汉印,古茂有致,雅俊称于时”,曾“鬻书画镌刻以自给”。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惶出逃,经山西而到西安,“间关道途,昼餐无糗糒,夕休无床榻,饥寒羸瘁”,情状落魄。幸亏当时任怀来知县的吴永途中迎驾,服侍恭谨有加,才使窘况稍有好转。吴永因此深得慈禧太后宠信,被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随扈西行。擢升知府,准专折奏事,宠冠群僚,朝里尽为侧目。此玺大概就是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以后吴永刻治进献的。
图片
图片
【檀香木交龙纽“数点梅花天地心”玺】
“数点梅花天地心”玺,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9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慈禧太后御笔匾额上经常钤用的巨玺之一,一般与“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两玺相配,三方一组,并排而用。“数点梅花天地心”语出宋代遗民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诗。全诗为:“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霜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图片
图片
【檀香木交龙纽“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25.3厘米见方,通高16.7厘米,纽高7.3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慈禧晚年,怡情翰墨,尤喜书“龙”、“福”、“寿”等大字用于赏赐,亦喜书巨匾,悬于宫殿之中。虽多为代笔,然仍钤其巨玺。故慈禧太后晚年制作了许多大型宝玺,如“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慈禧太后之宝”、“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玺、“数点梅花天地心”玺等。由于这些宝玺体量巨大,玉石等材质找寻不易,也不好钤用,故都是用较轻的檀香木制作。这方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即其巨玺之一,钤用于其御书大字或匾额之上,为迄今所见最大的帝后宝玺。
图片
图片
【铜青金石柱纽“慈禧太后御笔之宝”】
“慈禧太后御笔之宝”,清晚期,铜质,青金石柱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5厘米见方,通高11厘米,纽高10.7厘米。
慈禧太后是清代后妃留有墨迹最多的一位。此宝常钤用于其御笔书画之上。慈禧太后御笔多为代笔,翰墨、匾联代笔者有潘祖荫、张仁黼等,绘画代笔者为缪嘉蕙及屈兆麟等。
图片
图片
【寿山石“慈禧太后御览之宝”】
“慈禧太后御览之宝”,清晚期,寿山石质,随形雕龙凤瑞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9.9厘米。
此玺为慈禧太后的闲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体雕刻极为精微细腻,尤其是凤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将其下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这与当时慈禧太后的权势相呼应。
图片
图片
【银镀金蹲龙纽“贵妃之宝”】
“贵妃之宝”,清晚期,银镀金质,蹲龙纽方形玺,满汉文篆书。面13.1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
此宝宝文为满文和汉文篆书“贵妃之宝”四字。贵妃之宝是册立贵妃时颁发的用以证明贵妃身份地位的信物,为宫廷重要的典章文物。关于贵妃金宝,《清史稿》记载:“皇贵妃金宝,清、汉文玉著篆,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贵妃金宝,与皇贵妃同。” 此方贵妃之宝除材质外,均与上述规制相符,为晚清时期制作的。
图片
图片
【檀香木交龙纽“所乐自在山水间”玺】
“所乐自在山水间”玺,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4.5厘米。
此玺为晚清敬懿皇贵妃的闲章,与“敬懿皇贵妃之宝”、“静者之怀和若春”玺共为一组,储于一木匣中。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初以嫔侍奉同治帝,同治十三年(1874)由瑜嫔晋封为瑜妃,光绪二十年(1894)又晋封为瑜贵妃,宣统继位后晋封为皇考瑜皇贵妃,1913年被末帝溥仪尊封为皇考敬懿皇贵妃,是小朝廷时期著名的四大太妃之一。她天资聪颖,能画山水,墨笔作兰、自题小诗,常署“懒梦山人”之款,《清宫词》中有专门咏她的诗篇:“懒梦山人冰雪姿,婕妤宠幸冠当时。焚香绣佛应多暇,自绘林峦缀小诗。”才学在晚清后妃中首屈一指。其一生共刻制过七八十方印章,数量之多仅次于慈禧太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檀香木荷花纽“大雅斋”组玺】
“大雅斋”组玺,共四方,分别为“大雅斋”玺、“天地一家春”玺、“澂心正性”玺、“乐寿堂”玺,共贮于一木匣之中。四玺皆檀香木质,荷花纽方形玺,汉文篆书。其大小相同,皆面宽1.2厘米,长3.1厘米,通高3.7厘米,纽高1.6厘米。
这是一组慈禧太后通用的闲章。其中“大雅斋”、“天地一家春”、“乐寿堂”均为宫殿玺。大雅斋在宫中和圆明园均有,此玺所指当为宫中养心殿后殿的大雅斋,是慈禧太后经常光顾挥毫染翰之处,清人宫词中的“大雅斋中写折枝”即指此事。天地一家春在圆明园,位于九州清晏东路,为妃嫔寝宫。慈禧太后当年也住在这里,并受到咸丰帝的宠幸。对此发迹之地她一直念念不忘,故制作多方“天地一家春”玺。乐寿堂亦有多处,此玺所指盖为宫中宁寿宫中的乐寿堂,慈禧太后曾居住于此。关于乐寿堂,乾隆帝在其《题乐寿堂诗》注中曾讲道:“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以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晚清时这里是慈禧太后的重要活动场所。
“澂心正性”为成语玺,“澂心”即澄心,指人思想纯洁、清静,出自《淮南子·傣族训》:“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始终,可谓知略矣。”澂心正性意为澄清思想,理顺情志,表明思想纯正与情志端正同样重要,只有加强品德修养,才能通达治国方略。清代在宫中长春宫前门和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东间都悬挂有“澂心正性”匾额。慈禧太后以此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亦表明了同样的意思。
图片
图片
【檀香木交龙纽“大清皇帝之宝”】
“大清皇帝之宝”,清晚期,檀香木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5.6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4.9厘米。附系黄色绶带。黑漆木匣承之。
光绪末年到宣统年间,新政与立宪成为国家政局的一大至要。清政府国家机构围绕着君主立宪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转化。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此方“大清皇帝之宝”便制作于这一时期,似应钤用于新政或立宪后向中外颁发的文书上,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钤用的文件。而此宝本身也无使用痕迹,刻宝时所着墨迹如初,抑或是预先制作,还没有来得及使用,预备立宪便宣告破产,故而被束之高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